志愿者周长江:恪守人生格言 逐梦基层 青春无悔

来源:清镇共青团  2020-09-15

在清镇市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站街镇枫渔小区,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总会看到一个“最多”的身影,来回穿梭在安置点的各个楼栋,入户走访、低保慰问、普法宣传、信息采集、活动筹划……他就是时刻以“基层一线是我们学习成长的大熔炉,是我们实现青春梦想的大舞台”作为人生格言,专项服务于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的2019年西部计划志愿者——周长江。

坚定初心,反哺“第二故乡”

他来自于四川省达州市,2019年7月毕业于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时,一心想留在清镇发展的周长江,每当看到万千志愿者扎根基层,奋力前行的身影,不由产生共鸣,倍感亲切,特别是回忆起经历“5·12”汶川大地震时的种种思绪,更坚定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响应团中央“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号召,怀着初心,毅然参加“贵州省万民大学生志愿者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基层项目”,怀揣着人生启航的梦想如愿留在了清镇市服务,他带着梦,带着希望服务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开启了他人生的第二次征程。

安置点地处“省级一类工业园区”清镇经开区核心区,毗邻“省级职教城”清镇职教城乡愁校区,距清镇市区13公里。“清镇是帮助我成长的地方,我在这里找到了方向,这就是我的家。”说起留在清镇的缘由,他有力的说:“力所能及的为我的‘故乡’出一份力”。现在,他担任站街镇团委兼职副书记,同时也是清镇市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枫渔居团支部和春晖社的主要负责人,除了负责基层团建工作和春晖工作以外,还负责扫黑除恶、禁毒等的工作,在服务的时间里,他致力于服务好每一位群众,把群众的每一件事情都当做自己的事情,做好群众的“知心人”、当好群众的“帮扶人”。

作为一批进驻安置点开展服务志愿者,补充了安置点人员力量,成为了安置点社区服务的一员,开启了服务安置点搬迁群众的人生新征程。

角色互换,倾心尽责群众“贴心人”

刚到安置点,看到排列整齐的红棕色楼房,铺满沥青的宽阔大道,设施齐全的服务大厅……曾设想这里的工作应该肯定会很轻松愉快,但紧接着的是入户走访、新闻报道、活动策划等工作逐渐进入循环模式,扮演起了联络员、宣传员、服务员等多个角色。

服务期间,为助力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在有力推动“新市民·追梦桥”项目工程的同时,他以增加搬迁群众法律保护意识和意识教育为目标,不断开展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和文体活动,不断丰富搬迁群众的精神生活和业余生活。先后组织开展知识讲座、感恩教育、法治宣传、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和文艺汇演等。这期间,他针对卧床不起的老人、身患重病的病人、留守儿童帮助他们过渡到新的生活环境中开展过细致的服务。“希望工程·陪伴行动”希望音乐小课堂教学工作中,担任小课堂的文化艺术教育、消防安全、传统文化和红色教育等教学管理工作还经常利用周末时间辅导小朋友们的课后作业,开展兴趣爱好培养等,教小朋友们下棋、手工、打球等。此外,还邀请援鄂英雄、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个人)为小朋友们分享援鄂经历和先进事迹,深化感恩教育。

截至目前,他在上级团组织的有力指导下,组织协调志愿服务队不定期到小区为搬迁群众进行免费义诊、免费义剪、公益讲座、各类文艺汇演等活动30余次,同时组织社区搬迁青年开展各类法律法规、方针政策、文明礼仪、公民道德、劳动技能、创业知识、心理辅导等内容培训,提高社区青年综合素质,增强青年继续就业创业的信心和能力

在疫情特殊时,远在四川老家的他,在收到紧急“召回令”后,不属于“公职人员”的他放弃了“探亲假”,毅然率先回到工作岗位,和众多村(居)干部一起坚守阵地,抗击疫情。卡点值守、夜间排查、物资搬运、楼道消杀……年轻的身影不断穿梭在基层的战疫场上。

在小课堂里,小朋友们都亲切的叫老师”;走进社区服务中心,领导和同事们都熟悉的叫一声“小”;走群众活动广场,搬迁父老乡亲们都会叫一声长江”,也正是这些亲切的称呼,让感恩这一段人生经历;也正是这一张张可爱的面孔,让明白了什么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也正是一次次的走访入户交谈,让他真真正正看到了搬迁群众内心最淳朴的一面。特别是,经过一天忙碌而充实的工作,看着镜中日益成熟的自己,明白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者精神的真正含义,也终于体会到了基层一线工作人员的辛苦付出。可以说,正是这一段简单而不平凡的经历,让青春更加绚丽、让梦想得以实现、让人生得到升华!

深入摸排,畅通信息“最后一公里”

刚来到服务单位时,搬迁小区各方面都还没有完全稳定。安置点搬迁群众来自于清镇市8个乡镇,分为A区和B区两个网格,相距1.8公里,分别于2018年6月和2019年6月完成搬迁入住,涉及4个居民小组483户1966人。

群众刚迁入小区时,小区工作都是“从零开始”,他积极配合协助相关部门做好采访、登记等工作。在错综复杂的数据中进行入户走访,摸排人数,调查低保户、贫困户等151户。同时建立户籍迁移工作台账,对搬迁群众户籍转移、身份证办理等业务提供必要帮助,及时统计搬迁群众就读子女人数上报,协助完成了165名搬迁子女在附近中小学顺利入学。

熟悉工作后,他“党建带团建”为主线,按照“青年在哪里,团的组织就建在哪里”的要求,结合搬迁情况,采取“定点走访+流动调研”的方式,对社区青少年年龄分布及需求等情况开展全方面了解,深入群众家中,了解他们的家庭生活情况和学习情况,并按照“一室多用”的原则,在安置点打造“一站多式”活动室,让青少年有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学习,精准服务移民社区青少年。

为进一步了解易扶点的青少年情况,他通过实地摸排、入户了解、微信电话联系等途径,摸清了枫渔居团员数量、大学生数量、少先队员数量等,同时,还充分利用智慧团建系统做好小区团员管理与排查,建立枫渔小区青年之家微信群,建立枫渔居少工委……频繁的入户走访,反复的电话咨询,渐渐拉近了与搬迁群众的距离,让他们真正享受到党的各项政策利好,过上了“新”的生活。

搭好桥梁,助力搬迁群众转为“新市民

生命不息,奉献不止虽然我们做的是最基本最平凡的工作,但扮演的是联系政府和群众桥梁的角色,我想这就是一名志愿者服务的价值。他常说。

“长江来到枫渔居的这一年多,我是看着他成长的,懂事了不少,进步也很大,各方面工作能力都很突出。”谈到这一年多来的服务,枫渔居党支部书记余萍经常赞不绝口。“滴水可穿石、聚沙可成塔”,在基层一线这个大熔炉当中可以百炼成金,在基层一线这个大舞台上演绎青春芳华,在基层一线这个大平台上充分展示自我!只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理想和信念燃烧青春热情,以奉献和付出实现人生价值,以兢兢业业勇于开拓创新,将铺就康庄的志愿之路,谱写出无悔的青春芳华。

这一年,在上级团组织的正确指引中,他明白了“初心”的含义;通过服务单位的暖心关怀和细心帮助,更坚固了他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决心。基层志愿服务的一年中,他丰富了阅历、磨练了意志、增长了才干,完成了从“象牙塔”到基层服务人员的转变,摆脱了学生稚气,更培养了务实之风,使综合方面都得到进一步提高,为自己的青春韶华增添了色彩,获得了宝贵的财富。

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能不干涸;一个人,只有融入社会才能充分展示自我价值。岁月留下的不仅仅是成长的印记,更宝贵的是一种精神食粮的凝练,相信所有经历了志愿服务磨炼的志愿者都会有不同美好的人生收获。

未来的路会越走越长,生活也会更加精彩,一路踏歌而来,终将满载而归。


周长江疫情期间为小区楼道消毒.jpg

(周长江疫情期间为小区楼道消毒)


周长江疫情卡点值班1.jpg

(周长江疫情卡点值班)


为安置点困难群众安装发放智能手环.jpg

(为安置点困难群众安装发放智能手环)


周长江教导小课堂学生手工折纸.jpg

(周长江教导小课堂学生手工折纸)


周长江辅导学生作业.jpg

(周长江辅导学生作业)


与小课堂小朋友合影.jpg

(与小课堂小朋友合影)